• 線上上課期間,諮商中心仍提供諮商與諮詢服務,視情況以線上通訊或電話方式進行

分手

 

 當你的愛情世界失去了他,
是不是也失去了你自己?
當你的愛情世界失去了他,
是不是也失去了愛人的能力?
當你的愛情世界失去了他,
也等於失去你整個生命重心的帝國嗎?
當愛情遠離時,問問你自己,
除了失去了什麼?
你又獲得了什麼?

戀愛需要勇氣,分手需要智慧,當我們學習去愛一個人時,也應在當愛情遠離時,學習去好好談「分手」;在欣誼故事中,我們看到分手的理由是因相處上的問題或是第三者的介入,不管原因為何,男主角廷皓並未好好處理,而是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才突然告訴對方已愛上另一個女人,可想而知這對女主角欣誼的傷害會有多大-被欺騙、被拋棄的感覺可能非常強烈;在諮商的個案中,看到學生面對這樣的狀況,有些人會自我傷害、有些人憤恨不平的想報復,所以不禁要問當一段感情無法持續時,失去了他,你是不是也失去了自己,一個不愛、不珍惜自己的人,如何還能再去愛人與被愛呢?以下將談分手的心態、分手後的調適、如何從分手經驗中有所學習:

*分手的心態:

心理學中有一派名為的「交流分析」的理論,提到了下列四種人生態度(見圖示如下),若將之運用在分手關係裡,可以解讀以下四種心態(柯淑敏,2001):

你不好 你好
我不好

II

I

我好

III

IV

I、你好、我不好:在一個原本就不夠自我肯定的愛情關係裡,當事人一旦面臨分手,可能揭露出既存的自卑情節,並陷入更深的自憐:「一定是我不好,所以他才不愛我。」自此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

II、你不好、我不好:當事者怨人又怨己,既對對方憤恨不平,又對自己失去了自我價值感。極端者,可能採取自傷傷人的激烈手段,甚至以同歸於盡收場。

III、我好、你不好:缺乏反省能力,一味怪罪對方不是,並把對方的離去,解讀成惡意的背叛。這一類當事人的反應,可能是輕則以言語或行動讓對方難堪,重則採取” 我得不到,別人也休想得到” 的報復行為”。

IV、我好、你也好:最海闊天空的一種健康心態。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不把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愛情關係裡。沒有忘記在承認愛情失敗的同時,用一隻手扶住自尊心,並真心相信,愛情不是誰對誰錯的是非題,而是誰與誰合適的選擇題。

*  分手後的調適方法(柯淑敏,2001):

分手後的恢復期會依雙方交往時間、對感情投入程度、個人身邊資源的多寡而有所不同,平均的恢復期是三個月到六個月,如果分手後導致的情緒低落超過半年以上,建議應該尋求學校輔導室老師的協助。以下談幾種可應用的調適方式:

1.替代法: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目標投入,如學樂器、學語文、參加社團,都是很好的選擇。但千萬別匆匆跌入一段感情作為替代品,因為這對對方是不公平的,對自己也極可能是另一次傷痛的開始。

2.認知改變法:調整自己的想法,分手後不是世界末日,問問自己在這段感情中的學習是什麼?感謝對方曾經愛過你,帶給你美好的生活經驗就夠了。相信「下一個會更適合。」

3.勵志法:分手後想想自己還有那些有待努力的人生目標,讓自己在其中贏回自信與成就感。

4.諮詢法:除了好友的相互支持與陪伴,但有時藉由與輔導老師的心理諮詢,或許更能客觀而深入的探索自己的情愛態度。如此一來,除了有助於分手後的情緒調適,也有助於以健康的心態進入下一場戀情。

從分手經驗中有所學習

分手不見得都是帶來不愉快的情緒,許多人也體會到分手帶來的成長與學習,可從以下幾個向度來看

1.從感情互動的角度看當時的自己為何?

想想自己在那段感情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是一直委屈、討好?努力撐起一個對方所希望的假象、一直想成為對方心目中的理想對象,試問這樣你快樂嗎?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2.彼此對感情需求的定位與性別角色的期望為何?

你所企盼的是怎樣的一分感情?期望從感情中獲得什麼?認清自己對感情的真正需要;你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是否影響你對對方的期待如你認為男人(女人)就應該怎麼樣嗎?

3.處理衝突、表達溝通的方式為何?

雙方常會為了什麼而有衝突?衝突發生時,雙方的反應與處理方式為何?是不是每次的處理方式都是有某一方覺得委屈?有一方受傷?可以有什麼處理方式會更好?

透過思考與反省,分手的經驗會帶給你自我成長,也許你會更能體諒別人,更能和別人溝通,更懂得愛。當你有所成長,相信下一段戀情會更長久。

談戀愛時,切忌不要以為對方是你生活的全部,有了他,你的生命就完整了,其實雙方是獨立的個體,來自不同成長背景,彼此需學習相處,我很喜歡作家黑烏麗子在「追男日記」中的一段話:「我想像他是我拼圖中最大的一塊,但安放之後,卻從3D的角度看來試格格不入的,之前的我光是忙著丈量他的長度、寬度,卻忽略了他自己其實也是一盤拼圖」。若一段感情無法再持續時,就接受「分手」的事實,作家吳淡如曾說「不愛,是愛情最大的癌症。妳不擇手段追了回來,不過是更大的痛苦」。如何在分手後,用健康的心來看待分手,分手似乎就不再那麼令我們害怕和不敢面對,我們也在靠近一點看的時候看見分手的正向意義。

文/ 林秋芬 心理師(引自繪心第五期)

參考資料: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

台北:揚智出版社。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