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線上上課期間,諮商中心仍提供諮商與諮詢服務,視情況以線上通訊或電話方式進行

親密關係暴力

認識親密關係暴力

親密關係暴力意指發生在浪漫關係中,過度的控制與攻擊行為,包含了言語、情感、身體與性等多種形式。此種暴力行為的再犯率較一般的暴力行為高,約有二至六成左右的再施暴比例(王珮玲,2009)。同時,此種行為也有越演越烈的傾向,對被害者造成更大的傷害。聯合國將親密關係暴力定義為如下的四種形式(引自王沂釗、陳若璋,2011):

  1. 肢體暴力:對身體的直接攻擊,例如掌摑、推、拽、拳打腳踢及使用器械攻擊等。
  2. 性暴力:在違反受害者意願下,以各種形式強迫進行性行為,或以性的形式貶抑對方。
  3. 情緒虐待:透過羞辱、謾罵的方式來貶低受害者,故意破壞屬於受害者的重要物品和寵物等。
  4. 高壓控制:限制受害者之行動自由,掌控行蹤,並時常質疑對方的忠誠度,禁止受害者和他人聯繫等。

包裹著糖衣的暴力

當暴力發生,又未能得到妥善處理時,同樣的行為容易再度發生,形成一種暴力的循環。這個循環包含四個部份(姚淑文、溫筱雯,2010):

  1. 壓力期:親密關係暴力的醞釀期。雙方的關係緊張、如履薄冰,起初多以冷戰的方式呈現,偶有爭吵。這段期間是制止暴力的關鍵時刻,如果雙方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將可能在暴力發生之前予以終結。
  2. 爭執期:出現大型的爭吵,並開始有一些言詞羞辱、威嚇的行為。加害者試圖透過暴力的方式終止爭執,最後直接引發肢體暴力行為。
  3. 虐待暴力期:以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為主,是暴力正式開始的階段。隨著次數的增加,虐待暴力期的時間將拉長,漸漸成為暴力循環的全部。加害人學習到以暴力解決問題是最快速的,並且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4. 蜜月期:暴力行為暫歇,加害人開始積極示好、彌補被害人。此時期會使被害人產生一種暴力已經結束的錯覺,選擇原諒加害人,使兩人進入一段親密的時期。隨著暴力次數的增加,蜜月期很可能縮短或消失。

受害人會因為害怕自己離開後遭到報復、擔心他人的眼光或擔心失去戀情而不敢離去。施暴者施加在受害者身上的行為,也容易讓受害者以為自己無價值、缺乏能力,使受害人持續留在關係中,繼續忍受對方的暴行。

辨識身邊的危險情人

在暴力發生之前,往往有些跡象可尋。學習辨識這些特質能幫助你提早採取一些行動,以預防暴力行為的發生(姚淑文、溫筱雯,2010):

  1. 對你總是有很多要求、嫌東嫌西。
  2. 總是想掌控你的行蹤,使你無法喘息。
  3. 情緒失控時會使用暴力破壞東西,甚至是打你。
  4. 要求你專屬於他,不得和朋友及家人相處。
  5. 忽視你的感受,甚至企圖傷害自己或別人,使你感到自責、有罪惡感。
  6. 控制你使用金錢的權力,什麼都得經過他同意。
  7. 表現地咄咄逼人,用粗俗的言詞貶低你,使你感到害怕。
  8. 不顧你的意願,以脅迫的方式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

容忍沒有辦法使關係得到改善,只有兩人一起面對暴力問題,才有可能找到出路。如果你發現你和你的伴侶或身邊的朋友處在上述的情況中,建議要馬上尋求協助,讓親友或專業人員協助你找出合適對策,及早終止暴力循環。

如何小心說分手

與危險情人分手,自身的安全很重要。以下是現代婦女基金會在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手冊中所提出的安全分手四步驟:

Ÿ 第一步:情人特質檢視
注意你的情人是否具有前述所提到的度批判、權力控制以及破壞、攻擊傾向,辨識出身邊的危險情人。

Ÿ 第二步:分手角色扮演
考慮對方的個性及可能有的反應,想好合適的分手理由,理由要盡量減少傷害性。與朋友練習並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加以討論。

Ÿ 第三步:分手的情境安排
盡量選在白天的公開場合,並將你要談分手的時間地點告訴他人,或請親友在附近等你,可以的話與朋友一同前往。若對方手持器械,切勿讓對方靠近,要大聲呼救並盡速離開現場。注意不要激怒對方,讓對方有尊嚴的離開。

Ÿ 第四步:分手的安全計劃
分手時要避免和對方聯繫或牽扯,事先安排好一但暴力發生,可以前往的安全地方,若對方持續騷擾,可向警方報案,或採取其他的法律行動。若兩人曾有同居關係,可申請保護令。
近年來網路資訊發達,亦有出現施暴者以簡訊恐怖追蹤、在社交網站上散佈不實謠言、張貼彼此間親密照以脅迫受害者復合等情形。可做到自我保護的部分是:
(1)變更你的手機號碼。
(2)留意在社交網站上發佈的訊息,避免公開透露自己的工作地點及聯絡資訊。若是已經更換新的帳號密碼,提醒朋友不要在自己的頁面上標註你的近況。
(3)保存電子通訊紀錄,必要時可以作為訴訟的依據。例如:語音信箱留言、簡訊或是電子郵件。

該如何協助受害者
除了當事人自我覺察與保護之外,部分受害者未能及時離開危險情境,或是短暫離開暴力情境之後,又再度回到暴力關係中。身旁的人若是能夠即時地給予幫助,一同協助受害者安全地走出暴力關係(王沂釗、陳若璋,2011):

  1. 倘若受害者向身旁的資源求助時,如老師、朋友或社會機構,若您能即時回應,持續提供充分且適當的資源與支持,將能使受害者產生賦權感,並縮短遭受暴力的循環歷程。
  2. 可以一同與受害者討論離開或停留在關係中,面臨的後果為何。
  3. 一同看見受害著生存資源與優勢,避免斥責受害者,並告知他有權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施暴者可能會傳遞負向訊息或是人身控制,造成受害者羞於求助,而變得自我否定。這時您可以協助提升受害者對於文化、社會的覺察,避免成為弱勢者,增加其自我認同。

校內資源
慈濟大學諮商中心服務時間:08:00~17:30
校本部電話:03-8565301 轉1234~1236
人社院電話:03-8572677 轉1259~1260
校安24小時緊急應變中心:03-8560505
校本部警衛室緊急手機:0921-146-080
人社院警衛室緊急手機:0921-521-547

校外資源
全國報案中心:110
花蓮縣婦幼警察隊:03-8226300
花蓮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03-8237304
現代婦女基金會花蓮地院家暴服務處:03-8225144 轉507、508、511
慈濟醫院:03-8561825
門諾醫院03-8241234
花蓮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03-8351855

參考文獻
王沂釗、陳若璋(2011)。大學生親密關係暴力:其性質與實務工作者處遇能力之 分析。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0,1-29。
王珮玲(2009)。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實務操作方法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141-184。
姚淑文、溫筱雯(2010)。開心談戀愛、理性談分手─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手冊。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
Teen Dating ViolenceTechnicalAssistanceCenter. (2008). Technology and Teen Dating Violence Issue Brief, 4.

Comments are closed.